地震后 你该如何消除心理恐慌?

2023-06-12 15974


如此灾难面前,我们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?在生活中,要理性看待地震突发性事件,以良好的心态应对危机。

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 8月8日21时19分在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.0级地震,震源深度20千米。截至9日上午9点30分,地震造成13人死亡,175人受伤(重伤28人)。如此灾难面前,我们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?在生活中,要理性看待地震突发性事件,以良好的心态应对危机。因为在所有担忧都无济于事的时候,坦然面对不失为最佳的选择。

两种心理都属正常

       对于遭受震感的人来说,很可能会产生两种心理:一是抱怨,地震了,为何事先没预报;二是恐慌,担心在下楼或乘电梯时发生意外,尤其对高层建筑避险心有余悸。刘立介绍,这都是正常心理。因为不确定性和应急性,是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重要特征。而我们人类也正是在灾难中生存和发展起来的。面对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突发事件,抱怨愤怒无济于事,也于事无补。这时若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理性的反应,就能积极应对突发事件,减少伤亡和损失。

良好心态可规避灾难伤害

       在地震心理学上有一个“12秒自救机会”,即地震发生后,若能镇定自若地在12秒内迅速躲避到安全处,就能给自己提供最后一次自救机会,否则,凶多吉少。曾有统计发现,地震时被落下物砸死的人,超过被压死的人,可见冷静和好心态就是逃生力和减灾力。刘立介绍,保持良好心态,往往能规避突发事件所带来的伤害。人在遭遇突发事件时,不同的人心理反应是不一样的,心理素质较好者,也会感到紧张害怕,但大脑清醒,肌肉有力,反应敏捷,行动有力;心理素质不好者,如平素胆小怕事者,见灾难临头会目瞪口呆,不知所措,不知赶快逃离,最终遭致危险。尽管每一个人面对恐慌、灾难、死亡等危险,都会感到担心、害怕,这是人之常情,也是心理表现的应有之义。所以说,即使必须要面对灾难,人们也更应该表现出坚强的一面,害怕不是办法,担心也无济于事,只有坦然面对,设法解决,这才是成熟心理的凸显。

加强对突发事件的应付能力

      平素加强人们对突发事件的应付能力的训练,特别是对心理素质较差的个体进行这种训练,是非常有益的。如地震更加频繁的日本,他们的抗震防震教育就是从孩子抓起的,并且还将每年的9月1日设定为全国的防灾日,组织大规模的防灾演习。相对而言,我们的安全预防教育则相对匮乏,比如许多高层建筑职员不掌握自救知识,没经过逃生演练,由于无知而造成不必要的恐慌。其实,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肯定优于普通建筑,并且设有若干应急楼层,知道这些,自然就能冷静应对了。

心理危机干预越快越好

   地震等自然灾难突发性强、伤害性大。灾难会结束,但它给人们留下的心理创伤将会影响人的一生。在唐山地震的幸存者中,有25%的人患上了创伤后应激障碍(PTSD)、抑郁症、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,难以治愈。因此,心理专家提出,在重大灾难发生之后,要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。
   心理危机干预,简单来说就是让被干预者把经历的灾难事件、内心的感受和体验说出来,把情感宣泄出来,淡化灾难带来的恐惧、焦虑、自责等多种消极情绪,让当事人可以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。
   从理论上说,地震后的心理干预越快越好。尽量在心态未落入谷底之前进行干预,尽可能用最短的时间,让其恢复到最正常的状态。一旦外部条件允许,心理专业人员就应该马上进行专业的筛查和诊断,针对灾民受到灾难影响的不同程度,进行干预,及时帮助他说出内心体验,宣泄消极情绪。干预越及时,幸存者心理康复得越快,越晚效果越差。
       地震后最需要心理干预的人,是受各种不利因素影响最多的人,通常我们救助的第一群体是幸存者,即直接受到伤害但存活下来的人,与其并列的是死难者家属。幸存者在灾难后的心态会表现出恐惧、无助、后怕、悲伤,还有很重要的一种情绪,就是不合情理的自责。躯体的反应,可能会失眠,睡觉过程当中做恶梦,恶梦可能是跟地震灾害有关的一些经历,反复控制不住地总是回忆受害情景。有些轻一点的,可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,没有食欲,头疼,浑身不舒服等现象。最严重的甚至会出现一些心理应激,极端的情况如自杀倾向等。再一个情况,可能会出现暴力冲突的行为,伤害自己或者他人。

为您推荐
《青少年自杀倾向量表编制……》通过中国心理学会专家鉴定 2017-09-11 面对心理危机,教师应该怎么办? 2023-06-12 我国第一套计算机化的认知行为治疗系统(CCBT)上线 2016-10-16 学生自杀风险评估系统委托北京大学心理系做第三方效度检验 2015-10-15